/img/avatar.png

帕琪的小屋

doomer也许存在即合理 但是我反对他的持续性

0 存在即合理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个经济下行和不公的社会,大部分人主观上和客观上在压力下挣扎。Doomer在这样的世道上诞生了。孤独中迷茫无措的个体找到共鸣,就很容易汇聚成群体,人群而成艺术,催生Doomer。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有很多问题。看看东北的废弃钢铁巨兽,看看前苏联的粗野主义的建筑,这是doomer的表现,也是doomer的由来。时代年轮滚下大地,留下伤痕,留下痛苦。我们肉眼可见的矛盾从晚期冷战就暴露了社会的制度缺陷性,并且留下许多恶果。局部冲突;核威胁;更敏感的譬如阶级固化、全球化、技术异化、环境崩溃等多重危机叠加下,年轻人普遍感受到个体努力与系统性困境之间的无力对抗。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年轻群体眼界是相对狭隘的,于是这又异化成了对传统成功学的反叛,Doomer 形象颠覆了主流社会推崇的 “积极进取” 人设,以颓废、失败者的姿态消解了 “奋斗必有回报” 的神话。这种解构既是对消费主义裹挟下 “内卷” 的抵抗,也是对个体价值被量化标准异化的反抗。这是一种文化降格,在社会结构变化和人群属性改变的演进下其精神内涵反而是狭隘化了。当然,我不反对doomer文化的存在性,生命的荒诞性命题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启蒙史观下对于人类未解决的忧患性因素(譬如说战争、贫困、生态危机等)是具有隐晦的回避性的。太极阴阳两生调和,有严肃向好,科技昌明的宏大叙事,自然也会有将个体的选择困境放大为宿命论的玩笑的doomer形态。既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又暴露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

读《明朝那些事儿》:当一个异类更难了

《明朝那些事》抽空读了,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本书确实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性科普读物,其小说和史料结合的笔法在我读过的历史读物中属于优秀的水平,可以比肩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历史叙述作品持续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太过深奥、生硬的叙事风格令普通读者难以接受,实在有点过于“阳春白雪”。譬如说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算是“阳春白雪”的话,《明朝那些事儿》可以算作是“下里巴人”了。

行动是永远的基本盘

事实证明,行动是永远的基本盘。人生更加得心应手的前提,必须是让行动跑在思想的前面。扶大厦之将倾,人暴起而动,行为姑且充数。大厦将倾,人不动,若有所思,冷眼观大厦之坍塌也。思考,等待,并失去。心在渐渐碎裂,不如动起来找点东西补上,不然就成了冷眼。 思想常常在给行动设限。多虑者将一事无成,我不是支持鲁莽行事,而是行动中直接碰到的客观问题往往才是最需要解决的根源性事物,而不是行动之前脑海里那些无所谓的臆测。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认识即重担。猜忌、多虑、对未知的恐惧毁了你。 不要问有没有,来了就知道。规则的确有设限的作用,但是停下行动已经不是畏手畏脚的问题了。

(没写完)曼联之殇

曼联真的是一家非常神奇的俱乐部。全方面的,由上至下,老板,管理层,董事会,球员…..好吧,最终我给了球迷豁免权。

要看懂曼联如今的囫囵,要鉴下许多反面教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曼联的不纯粹性。曼联不是一家纯粹的俱乐部。曼联的老板疑似对钱的渴望超过了对荣誉的渴望,也许对他来说,荣誉只是他敛财的手段和途径。曼联的球员大多数丢掉了职业操守,在政治斗争和追求数据的摆锤中迷失了自我。再者,如今足球游戏蓬勃发展,不明就里的球迷和观众流于表面,顶着草台班子和三言两语就开始宣判教练和球员。我不得不承认,我曾经也对混乱的曼联不知所谓。但是,现在,让我们重新谈谈这个问题吧。

月之癌

月儿是家里的大姐。

月儿出生时接生婆把她举到父母跟前,她当然记不得那两双眼睛如何暗下去。后来碧霞元君显灵送了个带把的,爹娘抱着襁褓时眼里才又有了光。

网易云的拙劣mp3标签注释

直入主题吧。总所周知网易云有主播电台(现已改名“播客”)的功能,允许用户上传一些自己的音频上去,而这个音频是可以上传到网易云的云盘的,这样的工作链条是不是版权禁飞区暂且不论,今天中午我正在听彩虹社管人葉加瀬冬雪翻唱的ゴーゴー幽霊船,在平板电脑上我下载了播客之后我照常上传到云盘上,然后想添加进我的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