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些迷思

迷思
这篇文章注定会很乱。因为我的思绪犹如泉水,向外喷涌,没有条理。
我一直都在笃信,甚至到了有些盲从一句话:
相机后面的头,重要性远远大于相机前面的头。
但是我还是内心不明白这句话,我操着Redmi k70ultra的766类似物,盯着取景框里红米等级分明的算法下方,我眼馋哈苏、徕卡、蔡司等大厂所谓的“影调”噱头,我还试过iPhoneX的双12mp的老玄器,甚至操起了iPhonexr的单摄,我拿着生年服役比我年龄还大的静态专精佳能20d,对着800万像素的cmos不可置否。拥有,顿悟,祛魅,这是很微妙的过程。但是在这阵子,我看了一则所谓“拯救废片”的例子之后,(气煞我也,原po找不到了)我对这一坨混沌的事物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
我觉得人文摄影对后期的宽容度是非常高的。摄影师大脑飞速运转,捕捉光影后按下快门。所以其实应该是快门去找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东西去找快门。我不是主修摄影专业的,我也不是什么经过专业学习的大牛。但是我在实践里感知。我觉得摄影捕捉,最佳的形态应该是一颗有创造力的大脑去感知,且捕捉。情感和主观在这里占了很大一部分,并且如果不走出去,去用五感去感知,就无从获得情感和创造力的养料,更无从所谓激活摄影的第六感。这是很现实的,破除迷思的方法就是走出去,去感知和实践,行动起来。
我拿到佳能20d这台老伙计的时间并不算久,使用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我不熟悉他,所以这次出门我打算摸摸他的脾气。如果不局限于设备,就要让设备去展现你的创造力,而不是让设备去凭空生造出一些事后诸葛的创造力。走了一天(实则半天)之后这里先给出一个足以杀死迷思的结论。首先由于底大一级压死人的缘故用相机去出片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表现的细节越多,且更多的光学因素让用相机去呈现创造力是学习成本和机会成本都非常高的一件事,要不然怎么叫“抓拍”呢。而手机算法的出现让机会成本和创造门槛大幅度下降了,所谓的“影调”算法又让这个门槛又略微(注意,只是略微)的下降了很大一部分。但是这又不是说明相机摄影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事,因为掏出手机,让算法介入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按快门,这种便捷的方式相对而言可以让手机摄影在创造力的加持下打败学习成本更高的相机。但是相机更好的细节保留又让其上限注定比手机摄影要高的,但是说到底还是大脑创造力的问题,所以我们又绕回来了。至于我的观点是,手机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相机,还是先把日用续航这些基本工作做好吧,偏科影像的东西,终究是畸形的唐氏儿。(点名真我数字系列和某个拙劣的hyperos)外加一句,为什么现在手机都在卷长焦超分望远,纯粹是底太小了。影像大脑是在人的脑子上的,而不是在传感器上。
很多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安抚机魂”,我认为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调教很大一部分会影响创造力能否展现,进一步的,展现的程度深浅。所以今天这次,我故意去找快门,去找无意义线条几何构图,倒腾同位置参数差,因为我要明白在我当前这种境遇下(无论是外部客观环境,亦或是心境)要怎么让设备去展现我的创造力。这之后大概是阅历的问题,摄影审美没有深浅之分,例如低像素可以所谓复古之类,但是又有高低之分,脑子里装的东西,很大程度决定人文摄影的深度。这太难,所以说多读点书吧只能。
另外一件事,在北京路扫街的时候耳机没电了,被迫停下享受美妙的音乐,大脑豁然开朗了。戴着耳机某种意义上屏蔽了五感上的听觉。用耳朵亲自听听市井的喧闹,是创造力深浅很大的影响因素。对设备的迷思实际上是创造力的匮乏,就像有人送给西西弗斯一辆神力推车,西西弗斯笑笑,坚持用他的手去亲自演绎史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