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mer也许存在即合理 但是我反对他的持续性
0 存在即合理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个经济下行和不公的社会,大部分人主观上和客观上在压力下挣扎。Doomer在这样的世道上诞生了。孤独中迷茫无措的个体找到共鸣,就很容易汇聚成群体,人群而成艺术,催生Doomer。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有很多问题。看看东北的废弃钢铁巨兽,看看前苏联的粗野主义的建筑,这是doomer的表现,也是doomer的由来。时代年轮滚下大地,留下伤痕,留下痛苦。我们肉眼可见的矛盾从晚期冷战就暴露了社会的制度缺陷性,并且留下许多恶果。局部冲突;核威胁;更敏感的譬如阶级固化、全球化、技术异化、环境崩溃等多重危机叠加下,年轻人普遍感受到个体努力与系统性困境之间的无力对抗。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年轻群体眼界是相对狭隘的,于是这又异化成了对传统成功学的反叛,Doomer 形象颠覆了主流社会推崇的 “积极进取” 人设,以颓废、失败者的姿态消解了 “奋斗必有回报” 的神话。这种解构既是对消费主义裹挟下 “内卷” 的抵抗,也是对个体价值被量化标准异化的反抗。这是一种文化降格,在社会结构变化和人群属性改变的演进下其精神内涵反而是狭隘化了。当然,我不反对doomer文化的存在性,生命的荒诞性命题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启蒙史观下对于人类未解决的忧患性因素(譬如说战争、贫困、生态危机等)是具有隐晦的回避性的。太极阴阳两生调和,有严肃向好,科技昌明的宏大叙事,自然也会有将个体的选择困境放大为宿命论的玩笑的doomer形态。既消解了宏大叙事的严肃性,又暴露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
1 反对持续性
doomer自有其存在,我在摆事实。但是doomer只能是调剂,而不能是客观生活上的主菜。doomer的簇拥拒绝伪装积极,坦然展示负面情绪,甚至将抑郁、孤独等 “非正能量” 情感合法化。这种对抗性表达既是对情感剥削的反抗,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出口 —— 在 doomer 的虚拟社群中,“丧” 不再需要被治愈,反而成为一种集体仪式化的情感共振。但是‘丧’有资格成为生活历史的主旋律吗?我却认为不能的。伤痕只能用来缅怀和吸取教训,除此之外它一无是处。doomer是隐喻:“2008年,你对房地产市场嗤之以鼻”,但是我们要看到在社会施予青年群体生存困境和精神迷茫的前提下,蕴含着对更真实、更本真的生命状态的追求:在 “末日” 的隐喻下,个体反而获得了直面现实、重新定义价值的勇气。如果一心去锚定于doomer文化中灰色消极的部分,反倒招致畸形艺术审美化了抑郁与虚无主义,可能加剧消极情绪,甚至阻碍积极行动。现代性危机需要被叙述,被认识,但是更需要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我们可以解构主流叙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剥离开人任何的社会学身份和因素,我们还是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不行动就无法改变。有句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doomer像是给伤疤拍特写发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不给伤口敷药的话,那也是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