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当一个异类更难了

《明朝那些事》抽空读了,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本书确实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性科普读物,其小说和史料结合的笔法在我读过的历史读物中属于优秀的水平,可以比肩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历史叙述作品持续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太过深奥、生硬的叙事风格令普通读者难以接受,实在有点过于“阳春白雪”。譬如说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算是“阳春白雪”的话,《明朝那些事儿》可以算作是“下里巴人”了。
说回历史叙事的部分,本书的出发点基本上围绕顶层设计的角度-——朱元璋上位后,明朝的兴衰。这也无可厚非,首先这种叙事风格对于历史的把握更直观(事实证明,历史英雄主义尽管大逆不道,但是却通俗易懂),而且这也是大部分历史叙事的主流写法。政权更迭与顶层设计是脱不开钩的。然而,独特的事,在本书的收尾,作者却讲了一个相对于“高人”们来讲的小人物——徐霞客。而且在那种叙事语境里,其还不是像本书其他的叙事一样,起到衬托顶层设计的逻辑通透的作用,这一篇章的叙事独立性高的反常了。所以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吃饭要看碟下菜,那我们看看菜式吧。主菜确实很丰盛,跟随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的小兵,到随道衍的小和尚,见识于谦力挽狂澜的小吏,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的侍从,陪同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的家仆,连中三元张居正的书童,从汤显祖的粉丝,到带走袁崇焕人头的刀斧手,最后看着崇祯上吊的小百姓。我在想着崇祯爷的冤魂给我招了个什么甜品,结果却找来个“侠客”,徐侠客?徐侠客。这甜点真是狠料子!直接发起对历史与人生的终极叩问,徐霞客说 “张骞、玄奘奉皇命西游,我凭己力周游,故虽死无憾”,和前面的顶层设计角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好吧!结果是为了这碟醋包了这饺子。作者直言“‘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傲慢)从未改变。”这意图主旨很明显了:活着的姿态:后记结尾强调 “活着,就要继续前进”,呼应书中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王守仁龙场悟道等故事。历史的残酷在于 “该犯的错误还会犯”,但希望在于 “每个早上都对自己说世界很好”—— 这是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
但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摆盘很精美,味道怎么样顾客吃了才知道。于是我算是吃了一大盘,啊!来写写我自己的看法吧。诚然,成功不会被传统路径框死,徐霞客也没有在八股最鼎盛的时候获得功名从而获得认可——注意!是没有获得,而不是没有追求。这说明人性上是趋向于世俗的成功的——这诱惑太大了。难难难,道德玄,徐霞客最后得到了精神上的自洽。当明朝的金戈铁马、权谋争斗都化作尘埃,徐霞客的草鞋印、静闻的骨灰、食指的诗句,共同构成了对生命最本真的回答:成功不是权力、财富或他人的认可,而是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仅此一次的人生”。对吧!当自己化作尘土后历史才为他翻案了。可是我相信,徐霞客在自洽的时候肯定会有钻心的阵痛。谁不希望自己一世功名后驾鹤西去,而不是自己沦为冤魂后看后人的春秋笔法?所以我还是觉得,在崇祯爷上吊后的好几百年后的现在,当一个异类越来越难了。我们在星空下苦难行军,看着天上的流星抱有最诚挚的理想,但是我们的脚底板隐隐作痛,在地上留下了我们的鲜血。